复旦科研成果在《科学》上发表治疗神经胶质瘤有望找到新方...
为肿瘤细胞生长踩一脚“刹车”
2008年10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发现恶性胶质瘤中的异柠檬酸脱氢酶 1(IDH1)发生突变,这一结果迅速被世界上多个实验室在大量的肿瘤样品中确定,这些研究表明, IDH1基因突变在继发性神经胶质瘤中的突变频率高达75%以上,使得IDH1基因成为潜在的神经胶质瘤的诊断指针和靶向治疗目标。而实现靶向治疗的关键是发现IDH1基因突变促进肿瘤生长的机理,这正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复旦MCB)科研团队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熊跃、管坤良、赵世民、雷群英等老师的指导下,复旦MCB研究人员刻苦攻关,很快发现:IDH1基因突变会抑制细胞内IDH1的活力,导致胞内KG水平的明显下降,而KG的下降则进一步导致脯氨酸羟基化酶(prolylhdroxylase)活力的降低。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系列的反应导致了细胞缺氧诱导因子(HIF1)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激活了HIF信号通路,最终促进肿瘤生长。
在这一过程中,IDH1基因突变就像是为肿瘤细胞的增长大力踩了一脚油门,而复旦MCB科研人员却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找到了珍贵的“刹车”。在发现神经胶质瘤基因突变分子机理后,科研团队并没有浅尝辄止。他们欣喜地发现,一种体内代谢物KG类似物可以有效抑制HIF1的增加,降解其活性,继而阻止HIF信号通路的激活,给肿瘤细胞的增长来了一脚大力刹车。值得一提的是,这种KG类似物是将人体自身细胞内的代谢物加以改良,可能无毒副作用和排斥现象,又极易进入细胞,很快可以应用于临床,为肿瘤治疗新药的开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更令人欣喜的是,由于HIF1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分子机理的发现也能为攻克其他肿瘤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而KG类似物对除神经胶质瘤外的其他肿瘤同样有着有效的抑制和治疗。
和谐团队 厚积薄发
在令人鼓舞的成就面前,有这样几个数字更令人感到惊讶: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团队包括了4名教师、15名研究生、3名技术人员和1名实验室管理人员,研究的主要力量是三年级以下的研究生;仅历时6个月就成功完成课题并获得《科学》的发表通知;《科学》杂志在短短1个月内快速完成对论文的一审和二审,更是特地选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第100届大会召开之前发表。据MCB指导老师之一雷群英介绍,包括《科学》上发表的这篇文章,这支团队仅三月份就有三篇文章被不同的国际主流杂志上接受。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是国家振兴教育计划(985工程计划)二期建设项目“重大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科技术创新平台”的承担单位,其主要任务是面向老百姓的健康和治病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以转化医学为主的研究,为重要疾病的防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技术和方法、医疗和诊治手段。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重要研究单位。
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MCB)自2006年10月正式运转以来,在熊跃、管坤良两位PI的指导和学校及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支持下发展迅速,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已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摘自:复旦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