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角
发布时间:2009-12-18 

“好导师”引领科研之路

       

   聆听名师教诲,走好科研之路。12月17日晚,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赵东元院士应邀走进研究生“相辉讲堂”暨先进材料实验室“PI论坛”,在光华楼东辅楼102报告厅为200多名来自各学科的研究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并与同学们互动答问,畅谈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赵东元老师1998年起在我校化学系执教,在沸石分子筛、纳米介孔材料合成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迄今已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8万次,被ISI Web of Science列为近十年100名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排名65),被Science Watch列为介孔材料领域发表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现任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和美国化学会(ACS)多本刊物的编委和顾问编委。因其杰出成就,赵东元老师200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先后获得2008年IMMA终身荣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和2009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名师出高徒”,赵东元老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绩,有三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被我校研究生推选为“心目中的好导师”。
   在讲座中,赵东元老师结合自身科研与执教经历,指出:研究生应该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读、想、做、讲、写”五方面能力,通过大量阅读文献,了解所处领域的研究史和现状,思考现有的研究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设计相关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用语言交流学术观点,用文字记录研究成果;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以田博之等优秀研究生为例,告诉在场研究生:聪明加上持之以恒的勤奋,就能取得成功;即便基础差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只要有兴趣,勤思考,不懂就问,完全可以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还通过科研实例指出:科学创新需要大胆的思维、深邃的理解、扎实的基础和敏锐的眼光。创新在哪里?创新无处不在!

       
  

   一个小时的讲座之后,赵老师回答了多个同学提问,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在以色列和美国的博后经历,述说如何成为“造孔之人”,并为之奉献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在尝试科学研究初期,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许多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一年级的研究生仅仅将学习作为目标是不够的,应该抱着不断学习的态度,尽快投入到科研中。在谈到如何面对生活压力和物质诱惑时,赵老师本着一颗对科学的“赤子之心”,说到:“其实问题很简单,当你扪心自问,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如果是学术,那就不要想太多学术之外的东西。其他方面,想得越简单越好。”赵老师多次强调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科学工作者”,并将科学研究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工作,其乐无穷。另一方面,赵老师将成功归结于“勤奋”,年轻时他每周工作时间达到80小时。成功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无论在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还是学术泰斗,无不是聪慧的天资加上持之以恒的勤奋才能做出令人啧啧称赞的工作。
   本次“相辉讲堂”暨先进材料实验室“PI论坛”由校研究生会、先进材料实验室研究生团学联共同主办。校党委研工部部长周立志、副部长楚永全,先进材料实验室党总支副书记刘顺厚等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