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炜、施一公相继在《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
吴嘉炜研究小组解析了两个包含激酶结构域的AMPK片段结构,并详细研究了单磷酸腺苷(AMP)调节AMPK激酶活力的动力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个新的AMPK活力调控模型。这一研究为2型糖尿病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这是清华大学生物系第一次在世界顶尖学术杂志《Nature》上发表文章,而且其论文工作全部在国内完成,同时也是生物系继在《Science》、《Cell》上发表文章以来,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吴嘉炜教授2003年回到清华大学并受聘为教授,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教育部“二期985”支持下,吴嘉炜教授的实验室逐渐走向成熟,这次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标志着生物系传统优势学科--生物物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施一公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在毒性大肠杆菌肠胃耐酸性保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AdiC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研究揭示了这个膜蛋白底物的可能结合位点及其运输路线,并提出了反向转运蛋白的可能转运机制。这是首次解析出具有250多个成员的APC膜蛋白家族的晶体结构,同时也是首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反向转运蛋白的结构。这个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原核及真核生物中同类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施一公教授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这是施一公教授继2008年末在《Nature-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表论文之后,时隔不到半年又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摘自:清华大学科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