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角
发布时间:2020-05-29 

“学术之星”人物专访 | 赵天聪:在微纳尺度构建非对称性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获奖者名单新鲜出炉,我系2016级直博生赵天聪同学荣获本届“学术之星”。今天小编带你走进“学术之星”,一起来倾听师兄的声音!

个人简介

       赵天聪,先进材料实验室2016级直博生。师从赵东元院士和李晓民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对称介孔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生长模式,得到具有非对称形貌的介孔纳米颗粒,进一步通过非对称带来的全新纳米-生物交互作用,构建全新的纳米医疗体系。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学术论文,曾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冠名奖学金、学术之星等荣誉。

Q1:师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可以简单介绍下这个方向吗?

       首先荣获学术之星,算是我博士生涯里最值得一说的事迹了。这既是对自己成绩的认可,也是鼓舞和激励,后面要更加努力。

其实但凡是科研类专业我都不排斥。大一时在复旦的自然科学实验班,是可以自主选择分流去各个理科专业的。不过鉴于本人被大学物理虐哭,被生物科学导论背哭,再加上普通化学正好选了现在导师赵东元老师的课程,听赵老师高屋建瓴地阐述化学知识,最终选择了化学系并联系赵老师加入了他的课题组。

       至于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方向,那当然因为这是导师给的课题……我的课题主要围绕“在微纳尺度上构建不对称性”展开。如果想要把一个物件做成特定形状,宏观上我们可以有打磨、雕刻、车床等多种方法。但是微观上,我们没有微观尺度的工具。于是想要得到具有特殊形貌的纳米颗粒,我们只能“bottom up”,让纳米颗粒长成特定的样子。而我的课题就是探索如何让纳米颗粒“听话”地长大,迄今为止我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有趣形貌的纳米颗粒。能获得学术之星,这种十分直观的学术成果想必有很大的加成分吧。

赵天聪合成的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镜图和三维模型

 

Q2:科研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是什么,最后是怎么克服的呢?

       引用一下我本科期间小老板对我说的:最好同时有多个课题,长线短线都有,这样某个课题遇到瓶颈,可以暂时去做另外的课题,不至于长时间毫无产出。读博至今,我深以为然。

       因为我们对于自然的认知还太少,很多课题也许看起来一步之遥,但实际上宛如天堑。手头多一些课题,给自己适当“放弃”的余地。当然倒也不是完全丢下,适当回过头来分析分析,也许哪天就有了新的想法。

       但有些“人为”的阻碍,我觉得是必须要克服的,没有所谓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仙侠小说有个设定很好,叫“心魔”。一个事当时你忍一忍,可能暂时过去了,但始终是内心的一根刺,永远让你不舒服。搞科研本身就够苦的了,没法捧杯香茗修身养性,既然如此,就没必要再增添额外的烦恼。

赵天聪的一些课题时长(短线成功的都变成长线了)

Q3:一路走来有没有想要感谢的人以及学术道路上对你帮助最大的人?

       必然是我的两位导师,赵东元老师和李晓民老师了。在我取得的学术成果中,两位导师的指导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个人的少许努力和运气则显得微不足道了。

赵天聪的两位导师,赵东元老师(左)和李晓民老师(右)

 

       赵东元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兼具高屋建瓴和切中肯綮的。赵老师经常指导我们“要做有科学意义的工作”,会引导我们从很高的角度看待课题,让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从事科研工作。同时虽然身为院士十分忙碌,我们的每一篇论文,大到概念、结论、反应机理,小到图表、语句、用词,赵老师还是会与我们一一推敲,力求完善。可以说赵老师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家”的意义。

       李晓民老师作为我们常戏称的“小老板”,则是日常对我们的科研工作做细致入微的指导。我们实验上遇到困难,几乎可以随时请教,李老师的指导甚至能细化到某个实验操作的微小细节。我的每一个实验课题,都是在李老师的指导下一点点详细敲定的。尤其是李老师每次都会对文章进行海量的批改,足可见心血。

       当然,还有实验室的小伙伴们,我从被照顾的本科生到现在除博后外年级最高的师兄,一直都被这个大家庭所关照着。

赵东元老师课题组

Q4对于初涉科研的师弟师妹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什么吧。

       我个人希望今后去某个一线城市985高校谋取教职,那么我就需要比较好的文章作为敲门砖,所以我就要全力以赴发高档次文章。有的同学瞄准了某个高校(比如家乡学校),就要打听好准入门槛,然后查缺补漏。有的同学想去小学校轻松些,那也许可以不那么拼高档次文章,但至少要有相应积累。有的同学目标是获得诺贝尔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有的同学想去企业,企业也有相应的招聘指标。不过部分企业可能更在意个人能力而不是文章,这时候就要注重多提升自己,甚至可以考虑专门设计一个能让自己去企业“交流”的课题。

       有的同学连自然科学相关的工作都不想搞,比如想转行金融、程序员,想创业、想当作家。那么一旦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在达到毕业要求之余)就要赶紧锻炼相关技能,找人脉关系了。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我觉得关键是要早做选择,早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