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角
发布时间:2020-05-29 

“学术之星”人物专访 | 廖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勃发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获奖者名单新鲜出炉,我系2018级博士生廖萌同学荣获本届“学术之星”。让我们一起走进“学术之星”,了解学霸背后的故事吧!

 

 

个人简介

       廖萌,先进材料实验室2018级博士研究生,来自彭慧胜教授课题组。研究生阶段累计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申请7项中国发明专利,入选复旦大学卓越博士生科促计划。曾参加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高分子年会,聚合物分子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旦博汇“云上论坛等,并多次获得优秀口头报告与最佳墙报奖。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学术之星”,同济科蓝环境教育奖学金奖,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三等奖等奖项。

Q1: 初入学术之路,你的研究方向或研究兴趣是什么呢?以后会深耕吗?

 

       我目前的课题主要集中在新型能源器件方向,通过材料的合成与器件的设计去实现更可观的性能。在研究生刚开始的时候,我的研究兴趣并不太明朗,以学习各种实验技能和仪器操作为主,其中最核心的技能之一就是制备取向碳纳米管。在不断生长材料的过程中,逐渐摸清、理解了这种纳米材料的各种性能与优势,比如优异的导电性和高比表面积使其在构建纤维状储能器件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其高光热转化效率制备高性能传感器等,并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在初期工作的基础上,慢慢对课题的立意和必要性有了自己的认识,决定集中精力做能源器件这块,因为在当前发展局势下,能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必然会日益提升。一方面,现有能源器件的性能需要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储能机制的探索、新型能源器件的设计去满足不断提高的标准。未来我也希望能够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Q2: 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我们组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彭老师经常会和我们一起走路去食堂吃饭,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思考和讨论,每每都打开不一样的思维,我有几篇工作的想法就是与彭老师一边吃着午饭一边讨论出来的。在我课题遭遇瓶颈时,彭老师也经常站在我的角度,考虑我面临的压力,逐步引导、帮助我提高自己,并高效完成工作;每次突破关卡,完成工作后回头细细琢磨彭老师的指导,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在科研上的,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有我们组的“传帮带“文化,在我刚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得到了孙浩师兄毫无保留的帮助与照顾,从我提着行李箱第一次到上海师兄到地铁站接我,到指导我实验的设计、操作,再到论文的组织、撰写。最难忘的是在我一年级的时候,孙浩师兄经常会带着我在实验室不断尝试各种实验想法;比如有一次孙浩师兄和付雪梅师姐、解松林师兄带着我探究亲、疏水碳管纤维多级组装后的”集水“行为,我们在先材623的通风橱里”自制“了支架,加热水浴锅让水汽覆盖纤维,然后我们四个一起挤在通风橱里盯着纤维上的水珠变化。虽然后来的实验结果没达到预期,但是那天下午整个尝试的过程让我对做实验的执行力和想象力有了深刻的印象。在等待”集水“现象出现那燥热的几十分钟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对实验本身的兴奋而少有疲惫,那种感觉也为我之后的独立实验树立了标杆。

Q3: 第一次发表论文的体验?

 

       发表第一篇论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第一个工作中,我学习了工作选题的思路、实验的操作、数据的收集与组织、文章撰写和投稿的一系列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花时间去了解、琢磨,并不能急于求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来自彭老师及师兄师姐的指导与帮助,每完成一个环节,内心都有很好的获得感,虽然第一个工作的投稿不那么顺利,但我觉得拒稿、转投、不断修改和提升工作质量的过程,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当然到第一篇工作接收时,非常兴奋,同时也会获得强烈的正向反馈,希望下一个工作能更高质量的完成,而更努力地去做实验。

Q4: 平时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平时实验间隙我会去操场跑跑步,调解下节奏;另外关注一些体育赛事,也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较充实,获得一些鼓励,让自己保持较为稳定的工作状态,不会因为长时间的工作感到过度疲劳或者产生抵触心理。

在采访的最后,廖萌想特别感谢一直以来教导和支持自己的彭慧胜教授以及课题组相处和睦融洽的老师与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