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角
发布时间:2020-11-09 

守初心担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先进材料实验室党总支副书...

——先进材料实验室党总支副书记为研究生讲“四史”学习教育党课


       11月4日,先进材料实验室党总支副书记、学工首要负责人林丽同志,以“守初心担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题,面向实验室研工组成员、全体研究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等,讲授了“四史”学习教育党课,重温了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并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激励青年一代“努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为因应疫情防控需要,本次党课借助腾讯会议平台,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党课由研工组长彭博老师主持。

       首先,林丽同志为大家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7月18日考察宁夏固原,冒雨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的情况。在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习近平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接着,林丽同志从红军长征起因、各个阶段的演进、参与长征的四支主要红军队伍、长征面临的主要困难、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路上著名的十大历史事件等方面,带领大家回顾了红军长征这段创造人类历史伟大奇迹的史实,揭示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保存了党和红军力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历史证明,长征的意义已远超出长征事件本身,它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并指引着它的前进方向。

       随后,林丽同志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军长征的有关讲话内容,以及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征的胜利,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他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籍本次党课,林丽同志进一步向先进材料实验室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大家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积极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供稿:余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