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材料实验室党总支书记马蔚纯为师生讲“四史”学习教育党课
11月11日中午,在先材楼一楼报告厅,先进材料实验室党总支书记马蔚纯老师为先材全体师生党员与团员青年,讲了一堂“四史”学习教育党课。党课以改革开放史为主线,通过两个关于土地的故事,结合马蔚纯老师自己的成长记忆,向在场听众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如何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来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本次党课由先进材料实验室党总支副书记林丽老师主持。
马蔚纯老师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是小岗村的“大包干”。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农民冒着巨大风险,秘密实行了“分田到户”的“大包干”。这一举动虽然立即换来了当年粮食大丰收的成果,却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甚至被扣上了“违宪”的帽子,直到1980年,“大包干”的做法才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个故事则是上海土地批租试点。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市在土地使用中碰到了各种现实问题,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薰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入剖析,提出“土地应该国有,并由地租来实现国有。” 从理论源头厘清了概念,提出了“土地批租”的理论,一举改变了土地“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的单轨制行政划拨模式,开启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根本性变革的序幕。
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农村,一个发生在城市,但记录的都是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过程。土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是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则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乡愁。马蔚纯老师选取的这两个小故事看似波澜不惊,却标志着中国土地政策的破局,正是这种破局带来了此后中国经济长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将继续引领我们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使社会主义迎来了从低潮到高潮的伟大飞跃;使中国现代化迎来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迎来了从自觉到自信的伟大飞跃;使人民迎来了从注重物质文化需要到注重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飞跃。通过此次的学习,师生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供稿:先进材料实验室党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