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先进材料实验室研究生聆听复旦大学校长的办学故事
党史学习教育:先进材料实验室研究生聆听复旦大学校长的办学故事
4月20日晚7:00,先进材料实验室邀请复旦校史研究室钱益民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为研究生做题为《谢希德:党员 物理学家 校长》的校史报告。研工组成员、全体研究生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2018级辅导员曹惠老师主持。
报告中,钱教授通过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和生动地讲解,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复旦大学筚路蓝缕的发展主线条,以及自创校到1980年代历任校长在复旦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作用,随后重点讲述了谢希德校长的故事。
钱教授从家庭、求学、婚姻、事业等角度,讲述了谢校长的一生,尤其是她作为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对复旦作出的贡献。1983年,谢希德继苏步青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她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革新复旦,让复旦更加现代化,让复旦走向国际。谢希德认识到,八十年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工程技术的发展日益依赖基础科学,使得技术科学愈来愈具有实验科学的特点。反过来,科学研究工作也日益依赖于各种复杂的工程技术的突破和技术装备,导致科学研究愈来愈具有工程技术的特点。因此,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技术科学。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来看,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除了要培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人才以外,还需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发展(R/D)“工程技术人员。而当时的复旦,仍然是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缺少培养“研究与发展”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如何发挥复旦大学原有数理化生基础学科的优势,走学科交叉之路,革新老学科、创生新兴学科,成为谢校长办学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谢校长任内整合复旦已有的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电光源等学科,于1983年创建了我国首个技术科学学院。随后,又整合生物系与遗传工程实验室,组成生命科学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通过文科交叉、学科渗透等方式,组建了管理学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文博学院、人文学院。这些学院的创建,加上一大批80年代创建的新专业和系科,从根本改变了1952年院系调整后复旦的学科格局和架构,基本奠定了后面几十年复旦的学科体系。这个改革思路的意义和价值,今天仍然值得参照。
谢校长是一位民间外交家,在沟通中外学术交流、中美关系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钱教授通过讲述她的家庭和教育经历,自然而然地透射出了谢校长擅长国际交流事务的能力。谢校长游说美国国会议员,最终促成美国方面出资,复旦大学建成了美国研究中心,谢校长为中心确立了研究、教学、交流、咨询四大功能。今天,美国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复旦乃至国家的重要智库。谢校长先后两次担任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副组长、组长,为中国许多大学的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等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谢希德校长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聆听和讲述她的故事,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党史学习教育。
报告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大家籍此了解了很多过去不曾接触过的珍贵史料,对复旦大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增加了对老校长的敬畏之情,让自己变得更加热爱复旦,并为自己能够成为复旦大学的一名学生而倍感骄傲与自豪!